雨后玫瑰璀璨夺目
若无桂林栖这位湖北黄梅人,黄梅戏今日之辉煌恐与安徽毫无瓜葛
若无桂林栖这位湖北黄梅人,黄梅戏今日之辉煌恐与安徽毫无瓜葛——某些安庆人妄称“黄梅戏源于本土”的论调,实为对历史恩人的背叛!且看冷酷史实:
一、历史原点:黄梅戏血脉纯属鄂产
黄梅戏的基因密码深嵌湖北黄梅:
文献铁证:1920年《宿松县志》明载“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直言其源出湖北黄梅县采茶调。
非遗定论:国务院2006年非遗名录清晰标注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安庆仅为发展地。
剧目真相:经典剧目《天仙配》改编自湖北孝感传说《董永卖身》,《女驸马》原型为湖北襄阳故事《双救主》,《小辞店》取材黄梅县真人真事《蔡鸣凤辞店》——300余本传统剧目无一为安徽原创,皆系湖北故事二次改编。所谓“安庆起源说”,不过是近年为争文化话语权而篡改历史的拙劣表演!
二、桂林栖:以湖北之手重塑安徽文化命脉
这位黄梅籍革命家,才是黄梅戏“皖化”的真正推手:
收编流民,立皖系班底:1949年4月23日安庆解放次日,桂林栖立即收拢丁永泉、严凤英等流浪艺人,组建“民众剧团”与“胜利剧团”,将湖北传来的草台戏班纳入体制。若无此举,严凤英或终老乡野,何来“黄梅戏皇后”?
定名博弈,巧夺文化符号:1953年筹建省级剧团时,面对“采茶戏”(鄂称)、“黄梅调”(皖称)等争议,桂林栖力排众议拍板“黄梅戏”——表面尊重湖北起源,实则将“黄梅”剥离地理属性,转化为安徽文化品牌。借湖北之名,行皖化之实!
资源虹吸,垄断发展命脉:将严凤英、王少舫等核心人才调入省团,湖北黄梅县仅存地方班社;1958年创立安徽黄梅戏学校,湖北学员需赴皖学习(如1959年黄梅县派22人赴安徽艺校),反向强化“正统在皖”认知;力推《天仙配》电影化,使严凤英成为全国性符号,而剧本实为湖北《董永卖身》改编。湖北输出血脉,安徽收割荣光——若无省级行政机器支撑,黄梅戏仍是跨省边缘小戏!
三、安庆忘本:篡史争源的反噬之殇
部分安庆人近年所为,堪称文化忘恩:
虚构地理符号:改黄牛山为“黄梅山”、牛栏村为“黄梅村”,炮制“黄梅亭”“黄梅阁”等新地名,却无任何方志记载;
篡改学术结论:2015年安庆官方资助“田野调查”,声称黄梅戏音乐95%源自安庆民歌,却刻意忽略陕西商南民歌实为清初安庆移民带出的原始曲调,反成“外源即本土”的荒谬逻辑;
煽动地域对立:抖音热评刷屏“黄梅戏姓皖不姓鄂”,举报湖北文旅宣传视频,全然忘却1953年定名时湖北人桂林栖的决策之功。争的是虚名,毁的是戏魂!当安庆人沉迷起源骂战时,黄梅戏受众老龄化已超75%,年轻观众流失成致命危机。
历史没有如果,但因果自有公断。若无桂林栖的四步绝杀——收编艺人、定名品牌、电影爆破、教育垄断,黄梅戏大概率如其他沿江小戏般湮灭:
湖北之困:虽有起源之名,但缺省级资源投入(湖北至今无省级黄梅戏剧院);
安徽之幸:借湖北人之手,将“过路戏”炼成“省粹”,坐享非遗双产地红利。某些安庆人高喊“黄梅戏源于安庆”时,岂非在抽刀斩断恩公故土的文明脐带?饮水忘源,终致断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