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人口来源地调查报告,揭秘移民城市的多元构成

安庆 更新于:2025-07-21 03:47
  • 吉庆人家226
    市人口来自哪里(调查报告)#安庆#
    朋友们看完后说说你们的祖籍来自哪里吧!
    自(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对安庆地区造成了毁灭的破坏。战后安庆(包括府城及周边县)的人口重建主要通过大规模移民实现,来源具有多元性。主要来源如下:
    一、主要移民来源
    1. 湖北移民(主体)(约70%)
    比例最高:战后安庆人口中湖北移民占比 65%-70%,尤以鄂东黄州府(广济、蕲春、黄梅一带)、武昌府为主。
    迁移动因:湖北在战争中受创较轻,且与安庆隔江相望,清廷鼓励垦荒政策(如曾国藩《皖省开垦章程》)吸引无地农民顺江而下。
    聚居地:集中于安庆府西部的潜山、太湖、宿松,以及怀宁、桐城沿江平原,形成“湖北村”聚落。

    2. 江西移民(20%左右)
    来源地:赣北湖口彭泽、南昌及鄱阳湖周边地区。
    角色:填补商业与手工业空缺,在安庆城内经营钱庄、布匹、药材等,重建商贸网络。
    -文化影响:推动赣语在部分区域留存(如望江、东至交界地带)。

    3. 河南移民 (约6%)
    迁入路径:经大别山隘口进入安庆北部山区(如岳西、霍山)。
    职业:以垦荒种植玉米、薯类为主,填补高海拔耕地空缺。

    4. 浙江及徽州移民(约3%)
    商人群体:浙商(宁波、绍兴)主导战后盐业、典当业复兴;徽商重建钱庄、茶叶贸易。
    -技术移民:徽州工匠参与安庆城墙、官署、寺观修复(如振风塔重建)。

    二、官方组织的移民(约1%)
    1. 湘军裁撤安置
    曾国藩将部分湘军老兵(湖南籍)安置于安庆周边屯田,集
    中于枞阳、桐城沿江圩区。
    据《安徽通志》载,至同治十年(1871),约 2万湘籍士兵及 家属落户垦殖。

    三、人口重建数据
    区域 |战前人口(1851)| 战后低谷(1864)|恢复后(1875) | 移民占比|

    | 安庆府城 | 约12万 | 不足1万 | 约5万 | 80%以上 |
    | 怀宁县 | 56万 | 7万 | 25万 | 70% |
    | 桐城县 | 100万 | 14万 | 45万 | 65% |

    *数据来源 《皖政辑要》 《曾国藩奏折》 光绪《安徽舆图》
    注:战后十年(1864-1874),安庆府总人口从 约20万恢复至 150万,移民贡献超 90%。

    四、社会文化影响
    1. 方言变迁:
    湖北黄州方言取代原赣语怀岳片,形成“江淮官话黄孝片”(今安庆方言主干)。
    2. 民俗融合:
    如 鄂东“黄梅采茶调”传入当地。
    河南移民带入山地旱作技术(如玉米酿酒)。
    3. 聚落重构:
    出现“湖北畈”“江西圩”“河南湾”等移民命名的村落,延续至今(如潜山黄泥镇)。

    总结
    战后安庆人口以 湖北移民为主体(约70%),辅以江西、河南、浙江等地的垦荒者、商人及军人,形成“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这一重构过程深刻改变了安庆的经济结构、方言区划与文化面貌,奠定了近代安庆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来自:
    -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清民国卷》
    - 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安庆通史·清代卷》
    - 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