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庆人的各县对黄梅调叫法不一样,怀宁县叫怀腔、桐城叫桐城歌、青阳县叫青阳腔、宿松和望江县叫黄梅歌(调),其实就是黄梅戏。只不过各地的唱法略有差别而已!
在海边悠然听浪的旅人
《驳“黄梅戏黄梅起源论”:论毛忠“皖鄂毗邻起源说”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毛忠在《黄梅戏史话》中系统论证了黄梅戏的起源问题,其核心观点“黄梅戏起源于皖鄂毗邻地区”(即安徽安庆与九江、湖北黄梅交界地带)具有坚实的学术基础与深远的文化意义。这一论断不仅厘清了历史脉络,更对破除湖北方面长期宣称的“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这一片面观点起到了关键作用。2024年5月23日文旅部删除非遗相关文件中的“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表述,正是对此学术共识的官方确认。 一、毛忠“皖鄂毗邻起源说”的核心内容 毛忠的论述从历史、艺术、传播三个维度展开: 1. 源头多元融合性 黄梅戏绝非单一地区产物,其根基在于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广阔民间文化土壤。书中明确指出: “黄梅戏是在流行于长江中游皖、鄂、赣交界地带的民间小调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戏曲剧种。” 其音乐核心“采茶调”本身即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采茶调并非一时一地的民歌,而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积累,是皖、鄂、赣三省以及更广阔地区多元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 它广泛吸收了江西采茶歌、安徽桐城歌、花鼓调等元素,绝非黄梅一地所能涵盖。 2. 艺术成熟于安徽安庆的关键性 毛忠强调黄梅戏的剧种化与艺术升华发生在安庆: “发端于清乾隆末年的小戏,随着‘三进安庆’、‘两入上海’,经过城市文化的洗礼,在表演艺术形式上日趋成熟。” “三进安庆”:指黄梅调小戏多次进入安庆城区演出,在更广阔舞台、更成熟的观众群体和城市文化氛围中,吸收了徽剧、青阳腔等艺术养分,完成了从“乡土小戏到成熟剧种"的质变。 安庆的枢纽作用:作为当时皖西南文化中心,安庆提供了艺人汇聚、艺术交流、剧本创作、商业演出的平台,是黄梅戏“定型、命名、传播的核心基地"。 3. “黄梅戏”名称的晚出与安徽关联 毛忠考证了剧种名称的演变: 历史上曾有“黄梅调”、“采茶戏”、“花鼓戏”、“怀腔"、“府调"、“皖剧”等十余种别名,“黄梅调”虽使用广泛,但仅指音乐源头之一。 “黄梅戏”作为正式剧种名,始于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成立: “而‘黄梅戏’之名直到1952年才开始频繁出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于1953年成立之后,‘黄梅戏’正式成为这个剧种的(名称)。” 这标志着在新中国戏曲改革背景下,由安徽官方力量主导完成了剧种的规范化与命名。 二、驳斥“黄梅县起源论”的谬误 毛忠的研究从学理上彻底否定了“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的片面观点: 1. 混淆“源头之一”与“唯一发源地”: 承认融合皖赣鄂地区的民歌(采茶调)是重要音乐素材之一,但“素材不等于剧种"。黄梅戏的诞生是三省交界地区长期艺术互动、并在安庆完成质变的结果。将黄梅县视为唯一发源地,是“对复杂艺术生成过程的简单化、地域化的误读"。 2. 忽视艺术成熟的关键地域(安庆): “黄梅县起源论”刻意淡化或无视“三进安庆”以及安庆桐城歌、潜山弹腔、以及青阳腔、徽戏等本土音乐唱腔艺术哺育这一决定剧种艺术高度的关键历史阶段。脱离安庆的城市化、商业化背景及对其他艺术的吸收,黄梅调永远只是地方小曲,无法升华为全国性剧种。 3. 割裂名称与实体的历史联系:片面强调“黄梅”地名,却无视“黄梅戏”之名是在安徽(安庆)被正式确立并推广至全国的历史事实。剧种名称的确定与安徽的官方推动、艺术家的实践密不可分。 三、毛忠研究的重大意义 1. 还原历史真相,树立科学史观:毛忠以详实的史料(名称流变、传播路径、艺术演进)为基础,构建了“跨区域、动态发展的黄梅戏起源观”,打破了狭隘的地域中心论,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2. 奠定非遗保护的学理基础: 文旅部2025年删除非遗文件中“起源于黄梅县”的表述,正是基于此类扎实研究形成的共识。“正确的起源认知是科学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避免资源争夺和史实扭曲。 3. 彰显文化交融的中华美学精神:将黄梅戏定位为“皖鄂赣多元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深刻揭示了中华戏曲艺术“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特质。这一观点超越了地域之争,上升到对“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机制”的理解,具有普遍的文化启示意义。 4. 明确安徽在黄梅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毛忠的研究无可辩驳地确立了安徽(尤其是安庆)在黄梅戏“艺术成熟、剧种定名、现代传播和体制化发展"中的历史性、决定性作用,为安徽作为黄梅戏传承发展的首要责任地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结语:毛忠《黄梅戏史话》所力证的“黄梅戏起源于皖鄂毗邻地区”说,是对历史的尊重,对艺术规律的深刻洞察。它科学地阐释了黄梅戏作为“跨省区文化融合的硕果",在“安徽安庆完成华丽转身",最终成为中华戏曲瑰宝的完整历程。文旅部删除“黄梅县起源论”的举措,标志着官方对这一学术共识的采纳。
imgarr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