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刘757
黄梅戏发源之争:定论何时能现?
近日,湖北黄梅县与安徽安庆市围绕黄梅戏发源地的争论再度引发关注。这场持续多年的“文化归属战”高潮不断,不少戏迷不禁发问:这场争论何时才能结束?是否真得有个“包青天”来一锤定音?
历史定论:起源黄梅,兴盛于安庆
实际上,关于黄梅戏起源的学术结论早有定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在安徽安庆发展壮大。这一结论有坚实的史料依据:
清代文人王浣溪在《问花水榭诗集》中的《黄梅竹枝词》,将黄梅戏形成时间追溯到乾隆年间;湖北《宿松县志》记载“邑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2006 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直接把黄梅戏起源地标注为“湖北黄梅”。就连安徽在申报非遗时也承认,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
青年学者梅杰通过大数据分析历代文献、戏班演出记录及谱序,在《黄梅戏源流考辨》中系统论证了黄梅戏从鄂东采茶调到成熟剧种的历史脉络,为该结论提供了新的学术支持。
争论背后:文化话语权与经济利益的较量
既然已有明确结论,争论为何还在继续?究其根源,这是文化话语权与地域认同的深层矛盾。
对安徽安庆来说,“黄梅戏之乡”的招牌来之不易。这里有国家级黄梅戏剧院,诞生了《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黄梅戏已成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而湖北黄梅坚持认为自己才是黄梅戏真正源头——当地的“哦呵腔”(采茶调)是黄梅戏音乐源头,历史文献也能证明。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争论还涉及经济利益。黄梅戏的品牌效应能带动旅游、文创等产业发展。湖北想借“起源地”标签发展黄梅戏文化旅游;安徽则凭借黄梅戏影响力塑造“黄梅戏之都”的城市形象。
网络时代,地域认同被进一步放大。部分网民将争论简化成“谁更正宗”的二元对立,甚至出现极端言论,背离了文化讨论的本质。
破局之道:协同发展方为正途
要结束这场长久的争论,关键在于建立超越地域的协同机制:
需要国家层面给出权威定论。建议由文旅部牵头,联合鄂皖两省发布官方共识,明确“起源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的历史定位,为争论画上权威的句号。
学术研究要更深入。成立联合研究委员会,整合两地学者力量,运用现代研究方法,进一步梳理黄梅戏的发展脉络,用扎实的学术成果平息争议。
更重要的是协同发展。两地可联合申报“黄梅戏文化生态保护区”,整合传统剧目、表演技艺等资源,打造跨区域的文化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对普通民众而言,或许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让这朵“中国最美乡村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正如学者所说,黄梅戏的发源地属于历史,但其生命力在于当下的传承与发展。
当两地放下争执,共同守护这份文化遗产时,关于起源的争论自然会失去意义。毕竟,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就是让它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黄梅戏起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