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陈v
1953年,毛主席来到陈独秀的老家安庆视察。突然,毛主席问工作人员:“陈独秀家还有谁?”得知陈独秀还有一个儿子时,毛主席的一番话,让人泪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毛主席来到安庆,让这座城的气氛有些微妙,视察途中,他的目光扫过,忽然提到了一个似乎快被遗忘的名字,轻声问身边人:“陈独秀家还有谁?”
就这么一句平常话,却翻出了一段让人五味杂陈的往事,而当听说陈独秀还有一个儿子在世,日子过得相当艰难时,毛主席的一番话,更是让在场的人都深受触动,甚至掉了眼泪。
陈独秀过去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者,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沉睡的中国,唤醒了一代青年。
然而,历史的路总是弯弯绕绕,这位过去的领路人,也迷失过方向。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陈独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革命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最后,他离开了自己一手参与创建的党,甚至一度成了反面典型。
陈独秀这大起大落的人生,也深深地影响了他子女的命运。
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陈门双烈”,兄弟俩受父亲影响,年纪轻轻就投身革命,他们信仰坚定,作战勇敢,在白色恐怖下为理想而战。
可是,革命的路从来都免不了流血牺牲,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不少为革命奔波的人受到迫害。
陈延年就是在这场浩劫中被捕,面对屠刀,他宁死不屈,最终惨遭杀害,可才过了一年,弟弟陈乔年也因叛徒出卖落入敌手,酷刑没能让他低头,陈乔年选择了从容赴死。
两个英雄儿子接连牺牲,对陈独秀一家是毁灭性的打击,陈独秀的长女,在连续收到弟弟遇害的噩耗后,也精神崩溃,不久之后,悲伤过度而离世。
在这样的家庭巨变中,陈独秀的三子陈松年,默默扛下了一切,当哥哥们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时,年幼的他留在家里,陪着母亲和姐姐,早早地挑起了不属于他那个年纪的担子。
当父亲陈独秀失去人身自由,他千里迢迢去上海探望。
那是个大冷天,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痛哭流涕,陈松年只是默默把家里最后一床棉被拆了,给年老病弱的父亲缝了件棉衣,希望能帮他扛过监狱的严寒,父子相望,一切都在不言中。
陈独秀出狱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陈松年便陪着父亲搬到江津,一边在当地小学教书挣点微薄的薪水,一边细心照料病重的父亲,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他就上山挖草药补贴家用,节衣缩食,只为让父亲能安度晚年。
1942年,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临终前,他念念不忘要葬回老家安庆,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运送棺木谈何容易。
陈松年只能先把父亲的灵柩暂放江津,直到五年后,局势稍稳,他才想尽办法,把父亲的遗骨迁回安庆安葬,而且为了避免麻烦,他甚至不敢给父亲立碑。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父亲特殊的历史身份,陈松年的日子依旧不好过,他处处碰壁,只能干些抄写员、会计、砖窑厂泥瓦工之类的零活,在生活的边缘挣扎,妻子甚至不得不把陪嫁的银镯子熔了换米,孩子们也常常饿肚子。
可即使在这样的困境里,陈松年也从没放弃对子女的教育,他坚信,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陈松年的坚持最终有了回报,四个子女都顺利完成学业,在各自的领域小有成就,为这个饱经风霜的家族播下了新的希望。
直到1953年,毛主席那不经意的一问,才让陈松年的命运有了转机,知道陈松年的困境后,毛主席当即指示地方政府:“陈独秀同志对建党有功,他的后人应当给予照顾!”
果然不久,陈松年就获得了政府补助,生活逐渐安定,还被安排到安庆市文史馆工作。
当他从政府工作人员手里接过那笔补贴时,这位一直默默承受生活重压的中年人,再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陈松年的一生,没选择像哥哥们那样轰轰烈烈,也没像弟妹那样远走他乡,他选择了留下,在沉默中尽孝、持家、育儿,用他平凡的方式,延续着家族的血脉。
现在,陈独秀的墓已是安庆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与他合葬的,正是他那位一生低调、默默奉献的儿子陈松年。
陈独秀的功与过,历史自有公论。就像毛主席说的:“我们不仅要看一个人犯了什么错,还要看他曾经做过什么好事!”
这种辩证的眼光,也同样适用于看待陈独秀的后人,他们或英勇献身,或默默坚守,或远走他乡,他们的命运,是陈独秀精神遗产在家族中延续和变迁的真实写照。
信息来源:上游新闻|《陈独秀离世后,儿子陈松年沦为搬砖工,毛主席:给予特殊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