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根脉在黄梅力证传承不断,驳安庆别有用心者“杨俊来鄂前无”创作之妄言

安庆 更新于:2025-10-04 00:36
  • 烟雨若红颜手机摄影
    梅戏根脉在黄梅》
    驳安庆某部分别有用心之人“断传承”之谬论:
    ——以铁证击碎“杨俊来鄂前无黄梅戏”的荒唐谣言
    某些安庆网友鼓吹“黄梅戏在黄梅县早已断传”“杨俊、张辉来湖北前此地无黄梅戏”,甚至妄言“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实乃罔顾史实、数典忘祖之谬论!且看1949年至1989年这四十年间,黄梅县以铁铸的传承脉络、丰硕的艺术成果,将黄梅戏的根脉深扎荆楚大地,何来“断传”一说?
    一、官方立团,传承有序
    1949年11月,黄梅县人民剧团正式成立,向雅颂、乐柯记等23位艺人于马号广场公演《血泪仇》《九件衣》,获官方认可,拉开黄梅戏复兴序幕。1950年,向雅颂创作《羊入虎口》刊于《湖北文艺》,同年8月赴省参加首届文代会——既能编剧又能参政,岂是“断传”之象?1951年剧团更名“大众剧团”,尚雅颂赴中南行政区文代会,乐柯记出席湖北省第二届文代会;1953年再改“新生剧团”,从草台班子登入大雅之堂。1955年,县政府将剧团定为文教科二级单位,划地建剧场,编制与场地双全,传承根基愈发稳固。
    二、经典频出,荣誉加身
    1956年,剧团定名“黄梅县黄梅戏剧团”,首演《天仙配》;向雅颂整理的《过界岭》斩获湖北省戏曲汇演“剧目挖掘奖”,并由省出版社出版。1957年,湖北胡亚莎与安徽严凤英于武汉江汉公园同台献艺,两地交流热络,何来“隔绝”?1958年,剧团更在武昌为毛泽东等领导人演出《过界岭》,同年《三八炉》《宋香茶》出版;1959年挖掘老戏“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整理120万字唱腔集,《过界岭》灌制唱片,并招新办班。1960年,剧团获评“全省文教红旗单位”,代表程英堂受毛泽东、杨尚昆接见——若无传承,何来殊荣?
    三、创新不止,声名远播
    1970年代,剧团虽经合并仍坚持办学(第三届学员班),1972年《一支解放鞋》获全省优秀剧目,登《长江日报》并录音;1976年于武昌东湖宾馆为叶剑英演出《一斤二两半》,1979年为日本文化代表团演《女驸马》,开启国际交流。1985年,《於老四与张二女》获省戏剧节大奖并拍成舞台片;1988年晋京演出获集体二等功,年底升格为“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关键的是,1989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成立时,杨俊尚未赴鄂!**四十年间,湖北黄梅戏有剧团、有作品、有新人、有领导认可,传承链条完整无缺,所谓“断传”纯属无稽之谈!
    四、正本清源:黄梅戏根在黄梅,何须“争抢”?
    黄梅戏本名“黄梅调”,发轫于唐代黄梅采茶歌,成形于明清黄梅县,后因水患流传至安庆,与当地方言结合演变为“怀腔”。史料凿凿:《宿松县志》载“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志》明确“源于湖北黄梅采茶歌”;文化部1962年名录称“黄梅采茶戏即黄梅戏”。即便安徽学者陆洪非亦承认“黄梅调来自湖北黄梅戏”,而安庆所谓“起源说”不过是对“怀腔”演变的偷换概念!
    黄梅戏从不是某一地的私产,其生命力在于“鄂源皖兴”的开放交融。但某些人妄图割裂历史,将“黄梅”之名剜去,既是对湖北文化贡献的漠视,更是对学术良知的践踏!黄梅县四十载传承史实,足以撕碎“断传”谣言的遮羞布。望诸君莫再搬弄是非,与其争“起源”,不如共谋发展——毕竟,“黄梅”二字,早已道尽根脉所系!
    总结
    湖北黄梅戏的发展脉络清晰,从起源到复兴,始终依托官方支持、剧目创新与人才培养。所谓“杨俊来鄂前无黄梅戏”的说法完全违背史实——黄梅县剧团早在1949年已成立,且持续创作、获奖并受国家领导人认可。安徽的贡献在于将黄梅戏推向全国,但根源始终在湖北黄梅
    (注:史实依据源自黄梅戏文献及政府档案,谬论批判针对部分偏激言论,非否定安庆对黄梅戏发展的贡献。)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